在发明授权数方面,苹果业已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是小米的48倍。
其中,品牌的设计、运营和维护均将对相关的文化传媒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对于获得品牌授权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乘数效应而进行销售扩张。在上海迪士尼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大量参照中国园林的情况正说明此。
而随着基建逐渐结束并开始进入运营准备期,相关的运营、旅游、酒店、商贸、零售、广告等消费类上市公司开始得到重点关注。我们预计在这一模式下,上海迪士尼更可能沿袭东京迪士尼的发展路径,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盈利。为了迎接迪士尼落户申城,上海政府在市政建设方面也投入诸多。上海项目首期占地390公顷,将是世界上第三大迪士尼乐园,也是迪士尼在亚洲最大的迪士尼主题公园。从受益顺序来看,上述事件往往先期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因此相关的交通、通讯、环保、场馆建设等投资类上市公司率先受益。
按照上海迪士尼总直接投资295亿元来计算,基础设施配套按照10倍杠杆来计算,则迪士尼带动的间接投资约为2900亿元。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相关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潮往往出现在事件完结前的一年至半年时间内。居民部门:货币市场基金配置增加,现金和活期存款减少 1970~198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居民部门金融资产配置的变化表现为存款类(含MMF)占比上升,股票类资产占比下降。
当同业市场出现波动,机构投资者往往第一时间赎回MMF,或在不同MMF产品间套利,造成踩踏。中国规模最大的MMF余额宝人均持有金额仅4307元,显示目前中国的MMF是典型的小额活期储蓄替代品。在1970~1982年存款搬家最为严重的13年中,仅在4年中储贷协会的存款增速高于银行存款增速。只能投资在两家大型评级机构获得最高两级信用评级的信用债。
再次,负债端的存款分流导致负债成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逐年上升。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耗时十余年,主要原因在于监管政策的调整流程复杂、耗时长。
对不具有支付功能的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可以在管制利率范围内付息。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机遇、风险与监管 MMF争夺活期存款带来鲶鱼效应,推动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变革与创新。据SEC统计,1970年以来基金公司为MMF提供了300多次的资金支持以避免跌破1美元,在此期间投资者并未遭受损失。市场恢复稳定后,临时救助措施退出。
第三,销售媒介更直接。其中余额宝一只产品在成立的8个月内规模激增至4000亿元,约占中国MMF总规模的40%。基金管理人应注意控制期限错配敞口,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流动性缺口。专业的企业现金管理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基金公司推出企业版余额宝产品,未来满足不同细分需求的企业MMF产品将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然而,60年代后期,通胀高企,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严重滞后,居民储蓄意愿不断下降。从银行业发展历程看,商业银行始终在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创新,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元素、新内容。
一般认为,银行存款中存贷挂钩的长期企业存款比居民存款更为稳定、不易流失,构成了银行存款的护城河。从美国经验来看,事实上流动性、信用和利率这三大风险始终伴随着MMF。
首先,存款分流反映到不同机构、不同存款类型上效果不尽相同。MMF与其他开放式共同基金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借助互联网技术支持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中小零售客户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现了包容性金融的发展思路。尽管1961年花旗银行推出了面向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储户可获得定期存款收益率同时不丧失流动性,但票面利率仍受Q条例限制,且面额较大,普通居民无力购买。由于具有完整的支付功能,美国将零售MMF纳入M2统计口径。中国MMF仍具备成长与创新的空间。
传统的MMF购买以银行、第三方理财等代销渠道为主,投资者主动购买较少。银行、储贷协会等存款类金融机构首先感受到负债端存款流失、息差收入缩小带来的冲击,进而倒逼其资产端投资风险偏好的提升。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定价市场化推动金融创新形式的多样化。基金公司通过垫资等形式T+0实时到账。
监管者应健全适应互联网金融业务特性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手段,在鼓励创新、保护金融消费者和保证金融稳定间寻求适当的平衡。中国现有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仅面向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个人和企业大额存款并未实现利率市场化,而MMF快速发展率先实现了小额资金的利率市场化。
利率上限随行就市屡次调整,银行、储贷协会等经营状况良好。MMF在存款中的占比逐年提升,1986年约占8%,2008年达到19.5%,2013年第三季度末约为11.9%。2012年以来基金公司普遍重视基于互联网的直销平台的建设,新型直销渠道上线后,新增MMF客户中相当数量来自直销渠道的主动购买。MMF对美国金融结构的影响MMF的发展对美国的金融结构特别是主要部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1年起监管部门取消了MMF投资协议存款不得高于30%的上限的规定,MMF收益率持续高于同期1年定期存款利率。2013年第三季度末,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中,包含36%的储蓄和定期存款、26%的MMF、24%的现金和活期存款、11%的共同基金及3%的国债等。
2001年零售MMF占M2的比例达到18.3%的高点,此后逐年下降,2013年12月约5.8%。1979年卡特政府《金融制度改革法案》终获批准,随后《1980年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及货币控制法案》和《1982年存款机构法案》通过,针对Q条例的放松措施才实质性展开。
1977~1981年美国经济出现更为严重的通胀,货币市场平均收益率一度高达19%,带动MMF连续五年净申购,是MMF第二轮高速扩张期。2013年第四季度末共有MMF产品153只,资产净值8832亿元,占基金总规模的30%。
在经历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规模每年增长55%~318%的爆发期后,MMF规模增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期回落至30%以下。持有同一发行人的证券不得超过总资产的5%,持有国债类资产不得低于10%,持有一周内到期资产不得低于20%等。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互联网行业积极创新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共享的平台化运营、大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和高度注重客户体验的理念,加剧了零售客户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客观上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自我变革。目前,中国监管部门整体上对互联网金融有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来自银行积极主动的应对都将进一步加速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基金对存款的平行线竞争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此外,与中国现有的主流MMF相比,美国的MMF还具有签发支票、转账付款等支付功能,中国MMF未来仍有创新空间。2004~2005年,在股市低迷的刺激下MMF增速曾高达190%。
机构类型方面,与银行相比,储贷协会面临的存款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如何看待当前货币市场基金的较高收益率?如何客观评估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界广泛关注并且引起激烈争议的课题。
MMDA推出伊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个季度规模便达到3亿美元,直接拉低MMF的增长速度。居民、企业等部门在资产配置等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